1979年,于洋想拍中国版《追捕》,为何赵联辞演,李仁堂很遗憾?

在1978年,日本电影《追捕》的上映,引起了中国导演于洋的极大震动。这个电影让他萌生了拍摄一部中国版《追捕》的念头,这个想法迅速在他脑海中成形。可是,这部作品从筹备到开拍的过程中却充满了波折,赵联突然辞演,李仁堂也因此感到非常遗憾。那么,这部作品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

自从《追捕》上映后,于洋就一直想着要拍一部中国版本的《追捕》,弥补自己未曾实现的创作愿望。于洋与妻子杨静,都是圈内非常著名的制片人,而于洋更是出了名的“妻管严”,他的每个决定都要得到杨静的批准。

就在此时,于洋拿到了一部名为《戴手铐的人》的剧本,他几乎是一口气看完,剧情深深地吸引了他。于是,他向妻子提出了拍摄这部电影的计划,杨静也非常支持,于是她一边阅读剧本,一边表示赞同。但遗憾的是,由于杨静手头上有其他电影在忙碌,她没法参与这部新电影的制作。最终,于洋决定亲自组建团队拍摄。

展开剩余80%

于是,他向领导汇报了这个计划,并承诺这部电影一定能够取得像《追捕》那样的成功。领导看过剧本后,也非常认可,于是这部电影得以立项。《戴手铐的人》讲述了一位科研人员被杀害,负责追查真相的侦查员却被怀疑是凶手的故事。这一设定非常新颖,虽然当时并没有“商业片”这个概念,但影片一上映,就成了国内的商业片典范。

为了增强影片的悬念感,于洋对剧本进行了精心的修改,情节环环相扣,让观众在观看时几乎屏住呼吸,满怀期待。可当一切准备就绪时,于洋却在挑选演员上陷入了难题。多位他看好的演员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参与拍摄,这几乎让他的拍摄计划完全打乱。

究竟发生了什么,导致赵联最终选择辞演,李仁堂也因未能出演而深感惋惜呢?或许是经历了种种波折,这部电影最终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成为了国内电影界的经典之作。

对于于洋来说,《戴手铐的人》如同他的孩子一样,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代表作。自从拿到剧本,他就决定让赵联来饰演男主角,毕竟两人已经是默契十足的搭档。赵联长相正气,常常出演警察等角色,演技广受好评,几乎就是为这个角色量身打造的完美人选。

当赵联收到剧本时,和于洋的想法几乎一模一样,他也认为这个角色就是为自己准备的,并决定接受邀请。但赵联却面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——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拍摄过于激烈的动作戏。赵联患有严重的心脏病,不再适合拍摄这种需要大量体力的作品。

即便如此,赵联依旧向于洋推荐了一位合适的替代人选——印质明。两人曾是同学,还曾一起合作过,赵联认为印质明非常适合这个角色。于是,于洋找到了印质明,并和他一起讨论剧本,然而,意外再度发生……

印质明对剧本非常满意,但他却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要求:他不想演男主角,而是希望饰演男二魏子恒——一个公安干部。尽管男二的戏份不如男主多,印质明却觉得这个角色非常适合自己,他屡次向于洋表示,自己只想演男二。

然而,于洋早已决定让李仁堂来出演男二。李仁堂刚刚获得了百花奖,他对这类角色非常有经验,因此非常适合男二这个角色。李仁堂曾答应过于洋,不便再反悔。没过多久,李仁堂得知了此事后,主动提出退出角色。原来,李仁堂因长期饰演这类角色感到审美疲劳,正好有另一个剧组邀请他演男主,他便决定尝试新的角色。

于是,印质明最终如愿以偿,获得了男二的角色。但李仁堂在多年后表示非常后悔,认为自己当初的决定失误。如果当时没有拒绝于洋,或许现在一切都不同。李仁堂后来的事业并不顺利,口碑逐渐下滑,他渐渐怀念起当初于洋的邀请,并为自己未曾接受而后悔。

在这诸多错综复杂的变故中,于洋最终亲自担任了男主角。或许正是因为他对角色的深刻理解,他将刘杰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,几乎让人感觉二者合二为一。尽管四十多年过去了,《戴手铐的人》依然稳居豆瓣高分榜,证明了它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考验。

发布于:山东省